发布时间:2025-06-04 21:36 浏览量:
个人简介:
陈静爽,女,湖南湘潭人,中共党员,国际商学院2019级商务英语本1班团支书,曾任国际商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,在校期间表现优异,曾获省级“优秀毕业生”“湘信杰出青年”“五四道德精英”“优秀共产党员”“优秀共青团干”“优秀工作人员”“国家励志奖学金”“三创省级一等奖”等诸多荣誉。目前就职于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分行。
学弟学妹们:
深夜加完班走出分行大楼,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,我时常想起两年前那个抱着对"高大上"金融圈的向往,拿着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凭一头扎进华夏银行的懵懂女孩。那时的我以为,银行是电视剧里高跟鞋敲击大理石地面的精英战场,却没想到现实是对着满屏发票号看到眼酸、晨会里密密麻麻的KPI、打印机卡纸的焦糊味,以及被客户指着骂的委屈。
今天想和你们聊聊银行工作的真实体验——没有“金融精英”的滤镜,也没有“一眼望到头”的悲观,而是一个非科班生如何在银行里“野蛮生长”的故事。希望这些感悟能帮你们少走弯路,更从容地面对职业选择。
滤镜破碎:“你以为的银行” vs “真实的银行”
1.“稳定≠轻松”的真相
职业选择第一步,得对该职业该岗位进行一个清楚的认知。很显然,当年的我是没做到的。入行前以为银行是朝九晚五的“铁饭碗”,父母家人口中的“稳定的好单位”,实际上在经历晨会、夕会、加班做报表写报告、季度冲刺、年终决算、开门红一系列时间点后,深刻体会到业绩压力与事务性工作的双重疲惫。我们在选择进入一个行业工作时,得对该行业有一个大概的认知。很显然银行是一个高度结果导向的行业。存款、理财、信用卡、贷款、代发等一系列指标都直接与自身的收入挂钩,每天处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,我们得学会在压力中平衡心态,寻找动力。
2.“金融光环”的褪去
五一假期上映了一部电影叫《猎金游戏》,它是以金融行业为背景展开的商战悬疑大片。影片通过华尔街投行精英团队的视角,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资本博弈,这些西装革履的“华尔街之狼”犹如金融丛林中的顶级猎食者,每个决策都牵动着亿万资金的流向。然而现实中的金融职场并非银幕般华丽,基层岗位更多是标准化流程的执行者,日复一日埋首于数据录入、合规审查和文书归档,而非想象中的“高大上”投行精英。而在另一方面,我们也可以看出,金融行业的本质是“信用中介”,从中可以体会到风险管理、合规操作的重要性。
两年里,我悄悄练就了这些“生存技能”
初入银行时,我被分配到办公室工作,主要负责行政接待、会务准备和行政报账等工作,这些工作看似好像都不是光鲜亮丽的核心业务,但却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,让我这个“门外汉”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熟悉工作环境,更便捷更全面地了解各部门业务重心及全行短期工作重心,同时还积累了跨部门人脉,为转型埋下伏笔。从行政接待的礼仪到预算执行的严谨,从会务准备的全局观到跨部门协作的沟通力——每一件“小事”都成了我职场启蒙的拼图。
后来,当我发现能游刃有余地处理手上所有工作时,我主动申请转岗客户经理,只因不甘于待在舒适区,更因发现与人沟通比一沓沓单据更让我兴奋,看着同事们谈百万大单,我也想体验把“自己的努力直接变成数字”的刺激。
然而现实总是充满挑战的,刚转岗营销时,看着同事讨论“RPA报价”“FTP定价”“LPR利率”“100个BP”…我仿佛在听天书;面对客户的质疑和同行的竞争,我像蹒跚学步的孩童般跌跌撞撞;面对客户需求的千变万化和业绩指标的压力,我时常反反复复修改方案,研究着前辈的调查报告,汲取着前辈如何全面综合营销的经验…就这样,我这个“小菜鸟”硬着头皮练出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心法。在营销客户时,与其生硬地背产品话术,不如抛出问题:“您这笔钱打算放多久?是想稳稳增值还是搏个高收益?”顺着需求推荐产品,成功率直接翻倍;在授信放款时,我会对放款中心的同事说:“这客户资质好,放款后有机会能成为私行客户,还可以转介绍业务……”;而每次KPI下来需要扛业绩压力时,我学会把KPI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目标。例如:1000万存款拆解成“400万老客户续存+3个新企业户各200万”,再把目标贴电脑上,每完成一个就奖励自己一次,这样压力虽大,但总能在苦涩中寻得一丝甘甜。
银行生存经验的行囊
在银行工作的两年里,我深刻体会到三个核心生存法则。首先最重要的是风险合规意识的深度内化,经历过审计组现场检查和数据穿透式审计后,我真正理解了“银行经营本质是经营风险”的含义,无论是操作流程的合规性还是客户需求的边界把控,都需建立“红线思维”,那些看似便利的捷径背后往往潜藏着葬送职业生涯的暗礁。我们要学会保护好自己,在做每一笔单子的过程中都要做到工作留痕,客户签字文件务必保存,电话沟通录音,遇到模糊操作宁可慢一点,也要明确责任边界。这不仅是责任归属的“铁证”,合规与审计刚需,还是我们复盘和提升效率的工具。
其次是客户资源的构建与维护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人脉”,客户资源是职业发展的活水源泉——优质客户不仅是业绩的基石,更需要通过定期回访、需求追踪等长期经营来维护,这种深度绑定关系最终会成为抵御风险的坚强后盾。
最后是一定要走出舒适圈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主动布局,提前做好跳出舒适圈的准备。要保持学习的惯性,尽早考取AFP/CFP(理财类)、CFA(投资类)等硬核证书,提升专业竞争力;还得养成工作复盘的习惯,将处理过的复杂业务、客户纠纷写成复盘笔记,这些都会成为未来面试或竞聘的宝贵素材;同时个人口碑也是非常重要的,在银行系统内,“靠谱”“负责任”的标签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。
学姐的碎碎念
银行工作像一杯“苦荞茶”——初尝苦涩,但回甘悠长。它教会我如何在规则中创新、在压力下自愈、在重复里沉淀。银行不是柜员与西装革履的刻板印象,这里有数据分析、技术研究甚至有人专攻老年人广场舞社群营销,关键要找到自己的“非对称优势”。若不幸被分到边缘岗位,就把边缘业务做出彩——流程优化、人脉积累、业务洞察等,这些都是未来翻盘的筹码。允许自己当半年“傻子”,我转岗初期也曾崩溃到躲被子里哭,但坚持记录每次失败、主动求援、死磕需求,终会等到爆发。
银行像一座庞大的金融迷宫,但迷宫的墙是用纸糊的——只要你敢伸手去推。无论你是贴发票、站大堂还是写报告,请相信,那些“没用”的琐事都在偷偷给你铺路。最后送你们一句陪我熬过无数加班夜的话:在银行,前两年你为简历打工,两年后简历为你打工。
(PS:学姐的咖啡基金长期有效,欢迎来分行找我蹭咖啡聊人生~)
一审:荀仕杰
二审:陈春亚
三审:陈加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