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4-24 18:00 浏览量:
2025年4月22日下午,国际商学院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第三场在信息中心楼314报告厅顺利举行。国贸系银龄教师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“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”专职教授、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“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”副主任杨艳琳为全院师生作题为《申报国家社科积极项目经验交流》的讲座。杨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实践和评审经验,从认知提升、战术与战略准备、项目申报成功要素、专家评审要点、论证细节优化及常见问题规避六个维度,系统讲解了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关键技巧。讲座内容翔实、见解独到,现场教师专注聆听、踊跃互动,纷纷表示受益匪浅,此次讲座为后续课题申报提供了清晰思路与实践指导。
战略与战术协同:构建申报书的“专业护城河”
杨教授首先强调,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需破除畏难情绪与侥幸心理,以自信和他信双驱动夯实申报根基。具体来说,在战术层面,要以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打磨文本,逐字逐句推敲申报书逻辑,深入研究项目申请书的有关要点和撰写要求,对每个表格、每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,杜绝格式硬伤与表述歧义。在战略层面,要树立长期主义的科研思维,建立对重大时政热点的常态化跟踪机制,聚焦特定社科领域深耕细作,通过持续性成果积累形成学术辨识度,将个人研究兴趣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。
选题与框架破局:打造申报书的核心竞争力
选题是申报的灵魂,框架是论证的骨架。杨教授指出,优秀选题应具备双重属性:既要体现时代特征,又要突出问题意识。他建议研究者立足理论前沿与现实需求的交汇处,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拓展学术视野。在框架搭建上,需以新视角、新理论、新方法为支点,构建逻辑主线清晰、学科支撑有力、坐标体系完整的论证体系,确保研究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针对性。杨教授特别强调,论证需遵循简而精的基本原则,以有论有据、凝练精准的表述征服评审专家,避免空泛说教与冗余阐释。
细节把控与学术修养:申报书的“隐性决胜项”
针对申报书撰写的常见误区,杨教授提醒到,需摒弃“填补空白”、“原创性突破”等夸大表述,要以朴实文风传递学术真诚。他特别指出,学术深度与现实关切的有机统一是申报成功的底层逻辑。研究者需立足学科前沿提出理论创见,同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展现研究价值。科研不是文字游戏,而是专业功底的集中呈现。杨教授指出,申报书的撰写须恪守学术规范——无论是文献综述的批判性建构,还是研究方法的严谨设计,均能体现研究者的学术高度。
青年教师成长启示:科研之路的长期主义法则
在讲座互动环节,针对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的选题困境与成果积累难题,杨教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:一是倡导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,通过协同攻关提升竞争力;二是建议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,将日常学术探索系统转化为申报基础。他强调,即使短期内未能立项,持续优化研究设计本身就是学术成长的重要过程。
科研没有捷径,但有方法论;成功需要机遇,但更依赖积累。杨教授的分享不仅展现了五年磨一剑的申报历程,更彰显了学者应有的专注精神、执着态度与严谨作风。国际商学院将以此次系列讲座为契机,持续构建科研能力提升体系,支持教师在学术探索中以科学的方法破局、以深厚的积累致胜,产出更多兼具理论深度与社会意义的创新成果。
撰稿:唐宁静
一审:周雅颂
二审:杨璐嘉
三审:谭元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