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4-14 16:30 浏览量:
——国际商学院2025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首场顺利举行
作为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金融系学者,袁乐平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启本场讲座。此次讲座是国际商学院“2025科研能力提升系列”的首场活动,旨在通过方法论革新与跨学科融合,系统提升师生科研创新水平,为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学术动能。讲座中,袁教授以“方法论深化与学科交叉融合”为核心,系统阐释经济学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价值,为师生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。
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:从碎片到系统的逻辑升华
袁教授从经济学基础出发,强调理论体系化的重要性。他以“概念—模型—体系”为脉络,解析如何将零散的经济学知识整合为逻辑严密的框架。通过定义核心概念、梳理变量关系、构建公理定理,袁教授展示了经济学从微观现象到宏观规律的推导过程。讲座中,袁教授从“边际效用”到“均衡价格”的递进,揭示了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。这一系统性思维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撑,也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打开了新视角。
从理论到实践: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的双维拓展
袁教授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,生动阐释静态和比较静态两种分析方法的本质:静态分析聚焦特定条件下的经济均衡状态,如商品价格如何由供需关系决定;比较静态分析则关注外部条件变化后的新均衡,例如税收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影响。他强调,这两种方法如同“显微镜”与“动态图谱”,既能剖析经济现象的本质,又能捕捉其动态演变规律。
袁教授将两种分析方法延伸至市场分析与政策制定领域。他对比不同市场形态的特点,剖析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优势与垄断市场的潜在弊端,提出通过政策工具优化资源配置,例如,政府可通过价格调控平衡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,或通过规则设计引导企业规范竞争行为。此外,袁教授结合数字经济、绿色金融等热点议题,探讨两种分析方法在新型经济模式中的应用前景,为师生开拓了跨学科研究的思路。
学科交叉与科研能力提升:方法论的时代使命
讲座尾声,袁教授结合自身科研经验提出三点展望:一是深化方法论意识:经济学研究需跳出“就问题论问题”的窠臼,以体系化思维构建分析框架;二是推动学科融合:将静态分析与计量模型、行为实验结合,增强理论对复杂经济现象的解释力;三是服务现实需求:聚焦数字经济、绿色金融等前沿领域,以方法论创新回应“三高四新”战略下的湖南实践。
反响热烈:学术探讨点燃科研热情
活动过程中,袁乐平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学院教师的强烈共鸣。在互动环节,金融系教师围绕“外生变量内生化”“比较静态分析法在论文研究中的应用”等议题展开热烈探讨。金融系副主任刘宇航以“经济学大厦如树生长,根植于公理体系,通过演绎法与归纳法开枝散叶”的比喻,总结了理论演绎与学科拓展的内在关联,将线上学术氛围推向高潮。
结语:以方法论之钥,启科研创新之门
本次讲座既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度解析,更是科研能力提升的行动指南。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以“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”为起点,开启2025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讲座,彰显了以学术引领实践、以理论赋能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依托袁乐平教授等深耕学术学者的智慧,推动方法论研究与学科交叉深度融合,为培育新时代人才、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湘信力量。
撰稿人:黄旖旎
一审:姜 燕
二审:杨璐嘉
三审:谭元发